谈判之前, 美国团队底气不足, 美财长虚假宣传被揭穿
全球经济格局在夏季再度聚焦中美,两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第三轮经贸会谈成为全球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中国GDP增速预计为5.2%,继续领跑主要经济体,而美国则因高通胀与财政赤字压力,增长预期仅为2.1%。
彭博社最新调查指出,受访的全球投资机构中,超过六成看好中国制造业未来三年内的全球竞争力。这一切,为会谈定下了紧张而复杂的基调。
谈判桌上的较量,底牌早已泄露
7月2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原计划持续四天的中美经贸谈判仅进行了1天半便草草收场。美国代表团带着“强劲的势头”高调而来,但谈判桌前的表现却意外失衡。
会谈期间,美方急于主导议题,频频要求中国放宽稀土出口、市场准入、出售TikTok海外版、调整对俄石油订单等,但中方代表直截了当回击,毫不示弱。
中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会后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双方将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并将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实际成果只有“保持沟通”这一点,既没有妥协,也没有破裂。空气中弥漫着诡异的气氛,彼此底牌早被亮出,谁都没能“逼迫”对方让步。
美方言辞升级,焦虑与虚假宣传并行
会谈后数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Bessent)在华盛顿公开宣称“中国经济模式正走向崩溃”,并点名中国房地产市场。同时,他炒作“中国廉价商品倾销论”,声称全球将被中国的出口战略所“厌恶”。事实上,“中国崩溃论”在西方舆论场上早已成为老调,几十年如一日,屡被数据打脸。
7月30日,美国驻华大使馆更是发布声明,称美方因“特朗普时期的贸易协议”带着强劲势头进入本轮会谈,并称中国“对美国贸易规模感到意外”。
这一说法很快遭到中方及多家国际媒体质疑。路透社、金融时报均指出,中方对美日、欧美达成的协议一贯冷静,根本不存在“意外”情绪。美方试图通过虚假宣传制造谈判优势,实则掩盖了自身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失利。
现实与预期的巨大落差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军工等领域不可或缺。6月,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环比暴增,成为美国媒体热炒的“突破口”。但海关数据揭示,4-5月中国对美出口几乎为零,6月的激增只不过是低基数下的“回归正常”,并非美方所谓的制裁松动。
在谈判中,美方试图以“供应链安全”为由,要求中国放宽稀土出口。中方则明确表示,稀土出口只针对民用合法申请,军用领域无可能。
美国自身建立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十年时间,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贝森特在记者会上话锋一转,从“贸易成果”转向“稀土焦虑”,充分暴露了美方的被动和短板。
形象、耐力与全球影响
美国代表团在瑞典的表现,不仅仅是谈判技巧的较量,更是信心与形象的较量。会谈期间,美方主动“放风”要求中方反制措施延期90天,底牌暴露无遗。这种拖延和观望,实际上反映出美方对中方立场的忌惮。
在与欧盟、日本的谈判中,美方多次宣布达成“丰厚协议”,如与日本的5500亿美元“投资保证”、与欧盟的6000亿美元投资计划。然而日本和欧盟随后均澄清,这些数字仅为目标或构想,根本无法兑现。美方对外宣传中的“胜利叙事”屡被事实拆穿,也让其在多边谈判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美国希望中国像欧日一样“下跪”,特别是在稀土限制、TikTok海外版出售等问题上。然而,中国的强硬立场和持续的战略耐力,让美方的预期落空。彭博社、日经亚洲等机构评论认为,中美双方正陷入“谁先眨眼”的拉锯战,决胜关键在于谁能更持久地承受压力。
中美制造与经济韧性
路透社前亚洲高级记者安德鲁·布朗在7月20日接受新西兰权威媒体采访时指出,美国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制造业实力。布朗认为,无论贸易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完整性都难以撼动。
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廉价商品”倾销,但现实是美国再工业化进展缓慢。即使是苹果这样的大型科技企业,计划将部分产能回流美国,也必须采购中国的设备与零部件。普华永道7月发布的全球供应链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关键产业链的节点地位短期内无法替代。
一旦美国政策上真正限制中国商品进口,最直接的受害者将是美国普通家庭。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上半年,美国通胀率持续高位运行,主要原因就是中低端消费品价格走高。失去中国市场,美国家庭每年将增加数千美元的生活成本。
中美实力的多维对比
经济层面的较量并非唯一战场。5月7日,印巴空战中中国出口的歼-10CE战机击落三架印度“阵风”战机,引发全球军工市场关注。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分析称,中国武器装备的实战表现已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采购的首选。
金融领域,中国持续减持美债,5月减持规模达9亿美元,持仓创16年新低。与此同时,中国黄金储备规模已达2298.55万吨,创历史新高。美国则持续面临高债务、赤字压力,7月最新财政简报显示,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逼近36万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债务风险加剧。
美国在对乌克兰军事援助上力不从心,白宫与五角大楼7月1日罕见同步表态,决定暂停对乌军火援助。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也让美国战略资源进一步吃紧。中美的军工与金融对比,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全球观察的又一焦点。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25-07-30 16:12:中方回应美财长涉华言论: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